小麦赤霉病爆发省份有哪些?该如何预防?(附防控意见)
信息发布者:徐战军 2020-04-24 23:10:35 转载
据河南省气候中心预报,今春4月上中旬有多次全省性降雨过程,与豫南小麦扬花期高度吻合,专家会商预测,小麦赤霉病今年在豫南、豫东南呈偏重发生趋势。如果条锈病、赤霉病、“倒春寒”叠加发生,将会对今年小麦生产构成极大威胁。眼下,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江苏等五大小麦主产区已经进入到了连续阴雨模式,而现在自南向北小麦开始抽穗扬花,在这样的条件下,赤霉病可能又要来了,而且会比去年来的更凶猛。截止4月8日不完全统计,河南省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8529.98万亩次,比上周增加2396.98万亩次,比去年同期增加2099.99万亩,总体发生程度重于 2019年同期,已防治9542.51万亩次,占发生面积的111.87%,其中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1409.24万亩次,占14.77%。发生程度相对较重、面积较大的病虫害有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 麦蜘蛛、麦蚜等。仲春时节,江淮大地无边无际的麦子已抽穗,正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今年赤霉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根据安徽省植保总站组织的专家会商结论和田间调查结果,预测今年小麦赤霉病将在全省大发生,其中淮北东北部地区偏重发生,安徽省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病面积约3500万亩,需实施预防面积约8000万亩次。针对赤霉病防控的严峻形势,连日来,安徽小麦主产区各地抓住有利天气,加快赤霉病防治。由于小麦赤霉病有效预防控制”窗口期”短,要抢在20天左右时间里,对全省4300多万亩小麦普遍开展2次防治,防治总面积达8000万亩次,防控形势十分严峻,防控任务十分艰巨。据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专家会商分析,预计今年江苏小麦穗期病虫总体呈偏重流行态势,其中赤霉病偏重流行风险高。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江苏省4月份降雨较常年偏多2~5成,气温偏高0.5~1℃,与大部地区小麦易感病的扬花期高度吻合,十分有利于赤霉病的流行危害。据各地3月中旬调查,田间稻桩带菌率平均4.6%,为近5年最高,大多是上年的2-5倍。今年来,山东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当前,山东小麦大部分已进入挑旗期,部分地块已开始抽穗,小麦抽穗至扬花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期,但也是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及蚜虫防治的重要时期,需要做好防治。据统计,山东省农作物每年发生各种病虫害5亿亩次左右,防治4.4-6亿亩次;平均每年挽回粮食损失约520万吨,平均每年仍损失粮食约110万吨。
今年,小麦生产上最具威胁性的病害之一——小麦条锈病在我省见病期明显提前。据省植物保护总站高级农艺师朱军生介绍,目前,山东省鱼台、金乡、东明等地已发现小麦条锈病,其中,鱼台县于4月6日查见小麦条锈病,见病时间比大流行的2017年早了14天,较常年早1个月左右。近日,河北省植保植检总站印发通知,提醒各地要加强小麦赤霉病发生预警,及时开展科学防控。据河北省气象局预报,未来十天,河北大部分麦区平均气温为16-21℃,中南部麦区将有多次降雨或阵雨天气,分别为4月24-25日、4月28日-5月1日前后。4月底至5月初,正值中南部小麦扬花初期,连阴雨天气非常利于小麦赤霉病病菌的侵染和扩散。小麦赤霉病是河北省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一旦暴发流行,不仅造成减产,且病菌产生的呕吐素严重影响小麦产品质量。植保专家建议:防控小麦赤霉病,要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原则,小麦抽穗扬花期一旦遇连阴雨或连续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立即组织施药预防,降低病害流行风险,重发地块在第一次用药5-7天后,可再次喷药防治。Q:什么是小麦赤霉病,危害性有哪些?
小麦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孢属真菌侵染引发的小麦主要病害,主要危害穗部,形成枯白穗,有红色霉层,又称烂麦头、红麦头。如果防治不到位,一般发生年份可减产20%-30%,重发年份损失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2010年以来,小麦赤霉病在我市流行频率明显增加,已成为小麦稳定生产中最大的制约因素。该病不仅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受病菌侵染的小麦还会产生多种毒素,影响人畜健康。Q:什么情况下小麦赤霉病容易发生?
小麦赤霉病属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高温高湿阴雨多雾气候易引起小麦赤霉病暴发流行。Q:小麦赤霉病什么时间用药防治?
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用药适期十分关键,用药早了或用药迟了,防治效果将显著下降,见病后用药基本没有效果,第一次施药时期为小麦扬花初期,即田间5%麦穗开花;第二次防治时间为第一次用药后5天左右;施药后6小时内如遇雨还应及时补治;做到“见花就打、盛花再打、遇雨补打”,保证防治效果。Q:防治小麦赤霉病药剂配方有哪些?
防治赤霉病,推广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戊唑醇等单剂及其复配剂,停止使用病菌对其产生抗性的多菌灵单剂及其复配剂,慎用刺激毒素产生的甲氧基丙烯酸脂类杀菌剂。注意轮换用药,以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Q:哪些施药机械比较适合赤霉病防治?
要用足药量和水量,推荐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等高效的施药机械,尽量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自主飞行植保无人飞机要尽量增加用水量,以保证防治效果。Q:除了防治小麦赤霉病还要注意什么?
小麦穗期是小麦多种病虫盛发期,也是防控的关键期。各地应以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为重点,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和科学混配防控药剂,兼顾做好白粉病、锈病、蚜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同时,注重防病治虫和控旺防衰相结合,分类指导、药肥混用、保粒增重。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主产区常发性重要病害,不仅严重影响小麦高产稳产,而且发病后产生的真菌毒素(DON)污染麦粒,影响小麦质量安全,对人畜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据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监测和专家会商分析,预计2020年小麦赤霉病长江中下游、江淮麦区大流行,黄淮麦区偏重流行。为推进科学防控,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以下防控意见。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温湿气候型重大流行性病害,可防、可控、不可治,必须立足预防。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等小麦赤霉病常年重发麦区,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不动摇,黄淮中北部、华北等常年小麦赤霉病偶发麦区,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不放松,科学防控,有效降低病害流行风险,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安全。 在加强肥水管理、降低田间湿度的同时,及时喷施对路药剂预防是目前控制赤霉病发生流行、降低毒素污染的关键措施。应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适期用药。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是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最佳时期。长江流域、江淮、黄淮等常发区,全面落实“见花打药”预防控制措施,如遇连阴雨、长时间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需进行第二次防治的,应在第一次用药后5-7天再次施药。黄淮北部、华北、西北等偶发区,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一旦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的天气,立即组织喷施“保险药”,严防病害发生流行。 (二)坚持合理选药。选用对路的药剂种类、足够的有效剂量,是保证预防控制效果的关键。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等赤霉病重发区,以及赤霉病菌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应优先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谨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尽量选用微乳剂等耐雨水冲刷剂型,注重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真菌毒素污染。 (三)坚持科学施药。选用高效的施药器械、适宜的助剂和稳定剂,是保障预防控制效果的基础。推荐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无人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应尽量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尽可能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保证适宜的雾滴大小和药液均匀展布性能。无人机尤其是多旋翼无人机作业,应保证药液量并注意添加沉降剂。 (四)坚持一喷多效。小麦穗期是小麦多种病虫盛发期,也是防控的关键期。各地应以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为重点,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和科学混配防控药剂,兼顾做好吸浆虫、蚜虫、条锈病、白粉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同时,注重防病治虫和控旺防衰相结合,分类指导、药肥混用、保粒增重。 小麦赤霉病有效预防窗口期短、时效性强,要求组织化程度高,各地应充分发挥行政推动主导优势、农业部门组织优势、植保机构技术优势、专业化防治组织的服务优势,切实做到“四个强化”。 (一)强化责任落实。小麦赤霉病防控事关小麦产量和质量安全,各级要充分认识做好预防控制重大意义,把防控工作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扶持,细化工作方案,及早安排部署,层层落实责任,强化督导检查,确保防控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二)强化监测预警。各级植保机构加密监测调查,全面掌握苗情、病情、墒情,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分析会商病害流行态势,准确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明确重点防控区域、关键防治田块和最佳防控时间,科学指导防控行动。 (三)强化统防统治。各地应发挥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行统一组织发动、统一技术方案、统一药剂供应、统一施药时间、统一防控行动“五统一”防控,切实提高防控组织化程度,全面提高防控效果、效率和效益。 (四)强化指导服务。各地在服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局的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赤霉病防控的重要性。防控关键时期,组派精干力量进村入户、包片驻点,普及防控技术和安全用药知识,“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农民做好防控,确保防控技术措施落实到田。
点赞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